传统中国医学整脊技术史(二)
传统中国医学整脊技术史(一)
二、整脊疗法形成 (公元7世纪~16世纪
公元7世纪,隋、唐时代,国家太医署设立“按摩科”,“掌教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后宋、元、明(10~16世纪)时代将按摩科分为按摩推拿科、折疡科(宋)、正骨兼金镞科(元)、接骨科(明),中国传统医学骨伤科学及其诊疗脊椎损伤疾病的整脊疗法形成独特体系。
整脊手法的应用:
公元610年,巢元方编《诸病源候论》,书中“养生方导引法”,介绍用引、伸、摇、振、压、努、挽等治疗颈腰病痛。公元640年,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载“老子按摩法”,介绍推、捺、捻、掘、捩、细、抱、托、筑、挽、振、摇、搦、伸等手法治脊椎病及四肢病痛(图3),这些手法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脊椎牵引法、旋转法等整脊疗法的发明:
公元610年《诸病源候论》首次报告应用旋转法治疗颈椎病(图4)后人将巢氏此法绘图传授(图5)。公元640年,孙思邈在“老子按摩法”中也介绍用抱头旋转法治腰背痛(图3),并介绍牵引屈伸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图6)。
公元1331年,李仲南著《永类钤方》,首次报导应用“兜颈坐罂法”的布带悬吊牵引快速复位颈椎骨折脱位(图7、8)。而法国人Glisson氏应用布带牵引颈椎是17世纪,比李仲南的发明晚400年。到1937年Crutchfield才应用颅骨牵引快速复位法。同时,《永类钤方》还报导“攀门拽伸”的过伸牵引复位腰椎骨折(图9)。美国外科医生Watson-Jones报导应用类似方法治疗脊椎骨折,是20世纪40年代。较之李氏晚600多年。
公元1337年,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报导应用悬吊牵引复位法治疗脊椎损伤9(图10),并主张对脊椎骨折复位后,用腰围夹板外固定(图11)。危氏的悬吊牵引,也即过伸法之一,而美国外科医生Davis-graft于1927年报导悬吊复位脊椎骨折,较之危亦林晚600年。
公元1368年,元代太医院回回医编《回回药方》,介绍卧位牵引颈椎损伤,其治法。令病人复卧,一人扯其头向前,一人于骨节上缓揉令至软,然后入本处”(图12)。《回回药方》首次描述了脊椎骨折脊髓损伤合并截瘫。对脊椎骨折复位,主张杠抬按压法(图13)。用夹板固定或腰背垫枕保持过伸位。英国外科医生H·O Thomas应用此法是19世纪中叶,较之《回回药方》晚500年。中国中世纪系列的整脊疗法,充分利用脊椎的解剖生理、生物力学的原理,已发展到相当科学水平。因此,至今还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于临床。
宋元时期,整脊术已广泛应用,不少整脊医生行医时摇铃招集患者,因此,社会上称之为“铃医”。画家的“铃医图”,生动描绘了整脊医正为腰背痛病人整脊。
图3 图4
图5 绘于《按摩导引养生秘法》的公元7世纪旋转捏颈法
图6 公元7世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牵引屈伸法治疗腰扭伤(据文作图)
图7
图8 《骨继疗法重宝记》绘兜颈坐罂法图
图9 公元1331年李仲南首次报导“攀门拽伸”
图10 公元1337年,危亦林首次应用悬吊牵引复位法治疗脊椎损伤
图11 危亦林 腰围夹板固定法治疗脊椎骨折 原载〈医宗金鉴〉
图12 牵引缓揉法治疗颈椎损伤
图13〈回回药方〉杠抬按压法治疗脊椎骨折
图15 铃医图(宋代)
图16 18世纪《按摩导引养生秘法》腰背功能锻炼导引康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