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医学整脊技术史(三)

发布时间 :2011-12-23 16:27:35 来源:得一堂

传统中国医学整脊技术史(一)
传统中国医学整脊技术史(二)

整脊疗法的发展和传播(17世纪以后)

  公元1608年,王肯堂编《证治准绳》再次推荐危亦林的整脊疗法。

  世纪的明代,政府设立“接骨科”又名“正体科”,这时期画家绘制了《按摩导引养生秘法》,继承了《备急千金要方》的“老子按摩法”(图16)

 

图17 《医宗金鉴》攀索垫砖法治疗脊椎骨折        图18通木固定治疗脊椎骨折         图19胡廷光牵头踏肩法,治疗颈椎损伤。(临摹)
图20 胡廷光“腹部枕缸法”复位伸直型脊椎骨折。  图21《中国接骨图说》牵引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椎损伤。    图22旋转法治疗胸腰椎损伤。

  公元1742年,吴谦等编《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该书介绍治疗脊椎骨折用“攀索叠砖法”(图17),腰柱固定法(图18)和腰背垫枕法。

  公元1815年,胡廷光著《伤科汇纂》,介绍牵头踏肩法治疗颈椎损伤(图19),并首次报导脊椎伸直型骨折脱位,用“腹部枕缸法”屈曲复位。(图20)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到19世纪初,对脊椎的复位既有过伸法,也有屈曲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整脊疗法。

  中国的整脊疗法最早传入日本,是18世纪移民日本大版的高志凤。他于日·延享三年(公元1746年)编著《骨继疗法重宝记》,介绍了《永类钤方》的“兜颈坐罂法”(图8)和《回回药方》的颈椎牵引复位法(图12)。

  世纪初,日本著名柔道整骨大师吉原元栋,派他的弟子二宫彦可到中国学习整骨术。二宫彦可于1808年著成《中国接骨图说》(又名《正骨范》),介绍了自《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传下的颈椎、腰椎的旋转复位法(图21)。

  世纪60年代后,中国中医骨伤科的振兴,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兴起,中国学者用现代解剖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研究传统的整脊疗法,用科学理论阐明其机理。例如,尚天裕、顾云伍对攀索叠砖法、腰背垫枕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冯天有等对旋转复位法的研究等,使传统的整脊疗法得到了发扬光大。还有不少学者依据“肾主骨”、“肾主腰脚”、“腰为肾之府”的理论,在颈椎病、腰腿痛、骨质疏松症、退化性病变、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新的成果,概而言之,中国传统整脊疗法,包括了整脊手法(辅助器具)、练功疗法、针灸疗法、内外用药等综合疗法,经二千多年的丰富发展,已成为现代中医骨伤科学的诊断学、治疗学重要组成部份。

  富于中国特色的整脊疗法,随着国际学术交流已传入欧洲、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正在为各国人民健康作贡献。
 

  参考文献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 文物出版社,1977;

  .清 咸丰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张灿甲等校注:《针灸甲乙经校注》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李经纬:《中国传统医学防治腰背痛的历史》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5)1:47,1989;

  .Otto L. Bettmam:《世界医学史话》 民生报社,1980;

  .韦以宗:《中国骨科技术史》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3;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宋版) 东洋医学善本丛书,1981;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江户医学影剧院北宋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

  .韦以宗:《中国骨伤科学辞典》 427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汤耿民、韦以宗:《秘传伤科方书、永类钤方》折伤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卷18 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

  .韦以宗点校:《回回药方》 折伤门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7;

  .广西中医骨伤科研究所:《韦以宗整骨术》 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

  .清 吴谦等:《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清 胡廷光:《伤科汇纂》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乌居良夫:《日本整骨科的历史》 中医骨伤科杂志

友情链接:
得一堂

Copyright 2011 Deyi360.com All Rights Reserved